太行牛品种分布及体型外貌特征
太行牛分布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沙河、涞源、易县、唐县、曲阳等20余个县(市),以沙河市较为集中。 太行牛是在太行山区自然条件下经长期群选群育形成的,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值得重视的牛遗传资源。鉴于群体规模已经很小,应尽快建立保种体系,通过纯繁扩大种群规模。在利用上,建议使用小型肉牛品种进行导入杂交,提高其肉用性能,向小型肉用品种的方向培育。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太行牛分布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沙河、涞源、易县、唐县、曲阳等20余个县(市),以沙河市较为集中。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太行山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等相互交错,地形复杂。地势以西北部较高,山高坡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拒马河、滹沱河、滏阳河、漳河等大小数十条河流发源或流经本区,有一定灌溉之利。这些河流横切太行山形成许多峡谷,成为河北和山西两省的交通隘口。主产区河北省沙河市的山区海拔500~1480m;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水量647~757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山区土质瘠薄,多由片麻岩经风化而成。盆地和河谷地带的土质虽较厚,但较贫瘠。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甘薯、豆类等。副产品如玉米秸、花生秧、甘薯秧等均可作为牛的粗饲料。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太行山区素有养牛传统,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太行牛的详细起源已不可考,与河北、山西境内的其他地方牛同出一源,在血缘上有联系。产地为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饲料资源比较贫乏。经过当地群众的选育和长期高山陡坡放牧的驯化,形成了太行牛体小灵活、四肢健壮、蹄质坚硬、登山爬坡能力强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太行牛的役用价值降低,数量逐渐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等多个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使纯种太行牛的数量大幅下降。据河北省畜牧局调查,2006年河北全省存栏太行牛仅450头,其中公牛18头、母牛432头、能繁母牛234头,处于濒危一维持状态。据1988年对30头18月龄太行牛(性别不详)体尺和体重的测定,平均体重(123.0±26.1)kg。2006年10月在沙河市和邢台县对11头成年公牛和70头成年母牛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量,与1988年数据相比体重差别较大。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太行牛体格小,体质结实,发育匀称。毛短,少数牛只有额部和局部卷毛。毛呈黄色,眼圈、嘴角、四肢内侧、腹下、前肢腕关节和后肢飞节以下毛色较淡。鼻镜以粉色居多,眼睑、乳房呈粉色。蹄壳以灰褐色为主。公牛头较粗重,雄性特征明显;母牛头部清秀,额部扁平,少数微凹。耳平伸,角形不一,以迎风角居多,其次为扁担角,角根较粗,有少数牛为铃铃角。髫甲低平而宽,背腰平直,胸较深但前胸多狭窄。腹大小适中,母牛腹围稍大,乳房不发达。尻部倾斜,荐短且呈屋脊状。颈垂、胸垂较小,无脐垂,尾长超过飞节。
2.体重和体尺太行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成年牛经春、秋两季放牧后,屠宰率46%~50%,净肉率37%~40%。
2.役用性能成年阉牛一天能耕地3.8亩。公牛较大挽力216.35kg,母牛较大挽力182.5kg。
3.繁殖性能太行牛初情期一般为8月龄,母牛1.5~2岁初配,公牛一般1.5岁开始配种。母牛常年发情,发情周期20.4天(17~25天),发情持续期2.2天(1~5天),妊娠期278天(270~290天),犊牛成活率90%以上。
四、饲养管理
太行牛饲养管理粗放,全年放牧,晚间圈养,除枯草期和使役期外一般不补饲。主要繁殖方式为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约37%的能繁母牛采用自然交配。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太行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当前以杂交利用为主、纯繁为辅,用于纯繁的母牛约占能繁母牛的37%。
六、品种评价
太行牛是在太行山区自然条件下经长期群选群育形成的,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值得重视的牛遗传资源。鉴于群体规模已经很小,应尽快建立保种体系,通过纯繁扩大种群规模。在利用上,建议使用小型肉牛品种进行导入杂交,提高其肉用性能,向小型肉用品种的方向培育。
在线获取报价
咨询热线:400-6373-859 立即拨打
地址:中国-河南-新乡高新区,静泉路以南,丰华街以西
创建一流乳品畜牧设备企业
让中国乳品畜牧设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