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挤奶流程?这可谓是奶厅管理者的终极之问,然而他们的苦恼还不仅于此:
▌随便一个“专家”在奶厅看一会儿,就可以对挤奶流程指手画脚提建议?
▌从刺激到上杯到底是60-90秒,还是60-120秒,常争论的面红耳赤?
▌三把奶到底应该是三把还是四把?怎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才是合格的?
▌等到乳头开花,乳房炎爆发才发现为时已晚,却不知道如何对挤奶流程进行日常监控?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阿菲金独有的奶厅数据化管理工具——挤奶曲线。从这一条曲线就能反映出人、牛、设备之间的配合程度,分析出挤奶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提升之处。
这可不是吹牛,不信您看:
如若您的奶厅挤奶流程刺激充足,但是上杯比较晚,那么班次的挤奶曲线将是这个样子:
如若您的奶厅环境应激较大,挤奶工赶牛有打骂喊叫的行为,班次的挤奶曲线应该是这个样子:
若您的奶厅
挤奶机设置脱杯程序不当,存在脱杯过晚的情况,那么班次的挤奶曲线会是这个样子:
如若您的奶厅挤奶工动作不熟练,上杯动作慢,上杯时间也偏晚的时候,那么班次的挤奶曲线一般会呈现成这个形态:
什么?看完这些牧场实例感觉脑袋“蒙蒙哒”?看不出这些挤奶曲线之间有啥区别?更别提如何分析出挤奶流程中的问题了?
别着急,接下来我们将会用三篇文章,从4个方面为您详细阐述挤奶曲线的原理,特征值KPI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在牧场中的实际应用,直到让您轻松使用挤奶曲线进行日常的挤奶监控和挤奶流程问题查找。
▌1.什么是挤奶曲线?
▌2.挤奶流程与挤奶曲线的联系
▌3.如何看懂挤奶曲线?
▌4.牧场挤奶曲线案例分析。
在解读阿菲牧中挤奶曲线之前,您需要了解一些挤奶曲线的原理,挤奶曲线与挤奶流程的关系,以及典型的挤奶曲线模型,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您奶厅的挤奶曲线。
什么是挤奶曲线?
挤奶曲线又叫奶流速曲线,是记录一头牛从上杯到脱杯期间的整个挤奶过程中,奶量计测得的奶流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挤奶曲线的横轴是上杯后的挤奶时间,单位通常是分钟(min)或者秒(Sec);纵轴是实时流速,单位通常是公制公斤/分钟(kg/min)或者英制磅/分钟(lb/min)。
下图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的单头奶牛挤奶全程的挤奶曲线:
但是在实际牧场管理中,因个体差异的存在,关注单头牛的奶流速曲线意义不大,群体奶流速曲线更能指示挤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群体汇总时数据量巨大,所以软件中常保留每头牛奶流速曲线的关键特征,然后进行群体汇总,形成牛群的挤奶曲线。
在阿菲金软件中,挤奶曲线将每个班次中所有牛的奶流速曲线汇总计算成一条曲线,并在上方的表格中显示曲线的关键特征值。如下图:
阿菲牧挤奶曲线报表。上方表格中为各个班次的挤奶曲线特征值,下方为其中单班次的奶流速曲线图。
挤奶流程与挤奶曲线的联系
因为挤奶流程中的挤奶前操作,会影响泌乳反射的完成度和质量,不同的泌乳反射过程会较终表现出不同的奶流速曲线模式,即不同的挤奶曲线形状。
简而言之,挤奶操作通过作用在泌乳反射上,表现出挤奶曲线的不同特征,从而反过来用这些特征来对挤奶操作进行评估。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三者具体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泌乳反射
泌乳反射是关联挤奶流程(操作)和挤奶曲线的重要中枢,我们再来认真回顾一下泌乳反射的过程。
奶牛泌乳反射过程
1.吮吸刺激(或模拟刺激)乳房神经末梢;
2.神经兴奋经由脊神经中枢传导至下丘脑;
3.下丘脑分泌催产素并经由神经垂体释放;
4.催产素后经由血液循环被运送至乳腺毛细血管系统;
5.催产素作用于乳腺腺泡促进周围肌肉收缩,腺泡内原奶被挤压出经由乳腺导管到达乳池。
划重点:简化理解泌乳反射的两个重要过程:
A.下丘脑需要分泌足量的催产素到血液中才能促使腺泡周围的肌肉强烈收缩;
B.催产素经血液循环到达乳腺需要时间,因此泌乳反射完成需要约1分钟。
▌挤奶流程与泌乳反射
挤奶流程中影响泌乳反射过程的操作有哪些呢?我们回到上文总结的泌乳反射的A和B两个重要过程。
影响A过程的操作:三把奶和擦拭:作为模仿犊牛吮吸,有效刺激乳头的两个操作,其强度、持续时间乃至操作手法,都会影响催产素分泌的多少;
奶厅应激:赶牛时的人为敲打、喊叫,奶厅里的昏暗的光线,刺激性噪音等都会让牛产生应激,从而在体内分泌肾上腺激素,影响催产素的正常分泌。
影响B过程的操作:从三把奶到上杯的间隔时间应与泌乳反射的时间同步,即在催产素高峰抵达乳腺部位时上杯,否则两者不同步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泌乳反射与奶流速
当挤奶前操作结束,泌乳反射完成,乳头套上奶杯后,便有了持续的奶流。然而,约80%的奶储存于乳腺腺泡中,这部分奶是不能通过真空系统吸出的。奶从腺泡较终流向奶杯中,其实经历了两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通俗地讲,下奶是在“里应”和“外合”两个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里应”(正压):催产素作用于腺泡周围肌肉,肌肉收缩,奶被从腺泡中挤压出来,汇集于中央乳池,乳房内压增大。乳房腺泡的“里应”是将奶向外排出的正压驱动力。
“外合”(负压):上杯后在乳头末端的真空作用下,奶被从中央乳池中吸出来。真空系统的“外合”是将奶向乳房外吸出的负压驱动力。
数据来自Hamann和Dodd于1992年发表在Bramley的文章
这“一推一拉”的两个驱动力需要在强度和时间上都要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顺畅的下奶。然而,事实并非都如想象般美好。两者不同的配合模式也造就了不同挤奶中奶流速的特征和不同挤奶曲线。
▌三种奶流速曲线模式
常见的奶流速曲线模式分为三种,「理想型」、「双峰型」和「细水长流型」。接下来,我们就结合上文介绍的挤奶操作-泌乳反射-奶流速三者的关联关系,通过观察个体牛奶流速曲线的特征,分析泌乳反射下奶的过程,来倒推挤奶流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理想型」奶流速曲线
奶流速特征:上杯后奶流速迅速上升,达到高峰后保持,结束时迅速下降;峰值流速达到约10磅/分钟,即4.5公斤/分钟;约16公斤奶挤奶用时约4.3分钟。这是我们较希望看到的「理想」曲线。
泌乳反射分析:这种曲线说明,血液中催产素浓度足够,腺泡周围肌肉收缩强烈;正好这时上杯,在腺泡挤奶的“里应”和奶杯真空的“外合”的同步作用下,下奶快速完全。
挤奶流程推断:这种下奶过程发生在无应激或低应激的奶厅环境,奶牛经过三把奶和擦拭的充足正面刺激,催产素大量分泌,上杯时间恰到好处。
「双峰型」奶流速曲线
奶流速特征:上杯后奶流速先上升后下降,一分钟后再次上升,曲线呈“双峰”的形态,结束时缓慢下降;峰值流速达到约9磅/分钟,即4公斤/分钟;挤13公斤奶用时约4.8分钟。
泌乳反射分析:曲线中的第一个高峰,是在真空负压“外合”的作用下,中央乳池中的奶被吸出形成。此过程中催产素高峰还没到达乳房,腺泡肌肉收缩的“内应”还不给力,从腺泡中汇集到中央乳池的奶流量远远小于中央乳池中被吸出的奶流量;后续催产素高峰来临,第二次奶流速高峰形成,但下奶完成较为缓慢。
挤奶流程推断:双峰型挤奶曲线在挤奶前奶牛受到强烈应激(对三把奶等刺激无反应),无有效刺激或有效刺激不充足,以及上杯过早的情况下发生。通常上杯过早为主要原因。
「细水长流型」奶流速曲线
奶流速特征:上杯后奶流速上升,达到较高后保持,结束时奶流速非常缓慢。峰值流速约6磅/分钟,即2.7公斤/分钟, 挤13.5公斤奶用时7分钟以上。高峰流速不高,结束缓慢,挤奶时间特别长,故称“细水长流”式挤奶。
泌乳反射:此曲线与「理想型」相比,较显著的差别在于峰值流速较低。说明虽然“里应”和“外合”都在发挥作用,但“里应”腺泡肌肉收缩的强度不足,奶从腺泡汇集至中央乳池的速度缓慢,即表明血液中催产素浓度不足,可能是催产素分泌缓慢或不足,抑或是催产素高峰已过。
挤奶流程:如果不考虑这头牛是生理上下奶较慢的牛,那么说明挤奶流程中可能存在有效刺激不足,导致催产素分泌不足,抑或是上杯过晚,催产素高峰已过。其中上杯过晚为较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