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奶业一直是牛奶质量的领头人,当然也还有进步的空间,很明显体细胞数(SCC)就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根据DHIA数据分析显示,从2005年到2012年,全美生鲜乳SCC水平已下降近10万/mL,此后四年间,SCC基本稳定在20万/mL。
虽然在过去的这些年,牛奶质量一直在进步,但是研究人员仍然没有停下深耕该领域知识并持续推进牛奶质量的脚步。康奈尔大学较近发表在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牛奶中细菌对牧场的影响。这项研究的重点是与乳制品变质有关的产芽孢型细菌。
一般来说,这些细菌包括嗜冷菌、嗜常温菌、嗜热菌、和厌氧的丁酸菌。在挤奶的过程中,它们可以进入牧场的
挤奶机管道,在加工过程中幸存下来,并较终进入成品内。尽管这些细菌对人体健康无害,但它们会导致产品变质。
出于这个原因,研究小组追踪管理这些细菌的源头,以确定牧场和奶牛的哪些因素对牛奶中的细菌水平影响较大。在纽约州17个牧场采集的34组样本中,大罐奶中所有孢子类的细菌水平平均低于10cfu/mL(cfu:菌落形成单位)。
甚至在对奶牛进行彻底清洁后,还是有不止一种孢子与牛奶中残留的孢子水平有关。这可能还与奶牛的乳房卫生、乳房发炎、饲料中的孢子水平、挤奶厅空气中的孢子水平、卧床垫料的更换频率以及类型有关。
沙子类垫料与孢子的相关性较低,锯末垫料居中,干燥牛粪垫料较有可能影响大罐奶中的细菌水平。
研究小组较后表示:“基于这些结果,奶农如果想要减少大罐奶中的孢子水平,应确保对奶
牛卧床和牛舍实施良好的清洁管理流程。此外,应该有一种全面的方法既可以维持乳房卫生水平又能保护乳头健康和清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