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使是张謇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这批为了强健中国人的洋奶牛,在南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超过一个世纪,如今还成为了上海人民的“奶罐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近代化的产业与社会实践正进行得轰轰烈烈,1906年,出于发展农业技术,推动农产革新的愿望,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农科,并于1918年从荷兰引进一批荷斯坦奶牛,用以学校奶牛饲养的教学和研究。
张謇当时在南通开办的育婴堂内有许多孤儿缺少母乳喂养,这批奶牛每日的产出就成为了孩子们补充营养的来源。
张謇是清末重臣,亦是民国元老,他“父实业,母教育”的社会实验对南通,乃至中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实业兴邦理念的践行者,将西方的奶牛繁育技术引进中国,张謇此举颇有深意。
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风陵渡口”,眼见积贫积弱的祖国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从知识到体格的全面弱化令张謇决意从头收拾旧山河。西方人因喝牛奶而高大强健的体格,无疑是张謇力图“强壮一代”中国人的重要指引。
不过,即使是张謇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这批为了强健中国人的洋奶牛,在南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超过一个世纪,如今还成为了上海人民的“奶罐子”。
在如皋市204国道旁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每天傍晚都会开出一辆写着“上海菜篮子工程专用车”的大型
奶罐车。
奶罐车运载的鲜奶,来自当地一家名叫大生源的牧场,每天20吨,直送224公里外的上海光明乳业公司的华东中心工厂。经过低温巴氏杀菌后,保留了原有风味和营养的鲜奶被灌装进光明“优倍”的包装盒,分发到全上海的货架上。
银光闪闪的奶罐因惊人的体积而显得十分耀眼。
这间牧场的主人,是曾经就职于上海IBM的一名金领。
从辞去高薪的工作,到开办大生源牧场,再到如今成为光明集团、新希望集团的优质乳供应商,回乡创业路,“新上海人”孙晨走了十年。
孙晨作为曾经的上海金领,如今华丽转身,成为乳业专家。
孙晨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之所以为自己的牧场起名叫大生源,因为张謇当年创办实业多以“大生”命名,今天在他的牧场饲养的1000头奶牛,正是那批一百年前远渡重洋来到南通的荷斯坦奶牛的后代。
十年创业,百年传承,千头奶牛,是概括这间牧场的三个维度。